野生动物修法调查 | 22天,10万份问卷,聊聊这些民间的声音

2020-02-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还在持续,而病毒源头与野生动物的关联,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让越来越多人参与到对于野生动物利用和贸易的管理和修法的讨论中来。
1月28日晚,由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自然之友、桃花源基金会、阿拉善SEE基金会、昆山杜克大学、江苏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守护荒野共享志愿服务平台、印象识堂、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发起了一个小调查《公众对野生动物消费、贸易、修法意愿的调查》,希望了解普通公众的想法,为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依据。在这个问卷中,我们针对的野生动物主要是陆生脊椎野生动物,不包含水生生物及无脊椎动物等,因为涉及水产捕捞业、昆虫的利用和病虫害防治等等,问题将更为复杂。从2月1日起,得益于甘加环保志愿者团队及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支持,我们得以有了藏语版的表单发布在善觉公众号上,并获得了众多藏族朋友的反馈,非常感谢!

截止2月14日0点,我们已经收到了101172份反馈,其中藏语问卷有4078份。非常感谢大家高涨的转发热情和认真的填写态度。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大家的反馈结果如何?整体上,大部分参与调查的公众表现出对野生动物修法的关注和支持,但在不同的细则上也体现出一些不同的态度,这些“分歧”目前看来非常值得我们仔细和深入地了解。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展示一些初步的结果,更加细致的分析敬请期待。

01 人群画像

首先,我们的问卷涉及的人群中,有36.4%是男性,62.8%是女性。城镇地区的占87.7%,农村占12.3%。在年龄分布上,19-30岁的占三分之一左右,31-55岁的占一半左右。从学历上看,大学学历的占据60.6%,研究生及以上的占21.1%。职业分布上,专业技术人员、教育与科研从业者及学生占据了近2/3。我们在问卷后期加入了一个问题,你的工作或者兴趣与自然保护是否相关?相关的占了41.4%,也说明积极填写、转发这份问卷的很多都是本来就对自然很感兴趣或者工作相关的人,也通过填写这份问卷表达了他们的态度。

从地区来看,目前填表人群较为集中在北上广地区,这和目前的传播渠道多为朋友圈转发和微博相关,更集中在城市人口密集的地区。得益于藏语表单的传播,我们的问卷在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的藏区也有广泛分布。

02 相关接触

周围是否有人从事陆生野生动物繁育和利用相关产业?从人群来看,回答问卷的人群中有18%是周围有人从事陆生野生动物繁育和利用相关产业的,包括陆生野生动物繁育、制品利用、经营交易和活体展演等。野生动物利用的管理政策对于这些产业的影响最大。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主要涉及实验动物、毛皮动物、药用动物、肉用动物和观赏动物五大类。据统计,我国2004年全国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就达到1.6万多家,年产值达到200多亿元。2017年,陆生野生动物繁育与利用业的林产总值已达到560.351亿元。这些从业者的参与,可以代表一些来自于产业的声音。

举从国家林草局主办的《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显示,2017年所有陆生野生动物繁育与利用业的林产总值可达560.351亿元。图片来自网络
最近一年看到过有人吃野生动物吗?从野生动物食用行为的接触来看,有32%的人见到过野生动物食用行为,其余68%的人并未接触过这一部分群体。

03 社会认知态度

下面我们来看看网友们对野生动物的繁育、食用、制品的使用等行为的态度。对吃野生动物的态度,有高达97%的人是不赞成吃野味的,只有1%的人赞成。对使用野生动物制品(毛皮、骨制品、药剂等)的态度,有79%的人不赞成使用,而有15%的人是部分赞成的。只有1%的人是完全赞成的。部分赞成的人是考虑到一些野生动物制品的使用还是必须的,比如用于毛皮和中药的动物制品和材料等。

穿山甲的命运,还会迎来转机吗?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人工驯养野生动物用于商业目的的态度,78%的人是不赞成的,而10%的人是赞成的。有网友的观点认为,“野生动物资源也是一种资源,只要可持续地利用就可以。”就像人工驯养中华蜂、中华鳖、牛蛙等等动物进行利用,已经是重要的一类生计。

04 法律知识了解

从对《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对食用和购买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相关法律规定是否了解来看,只有12%的人选择非常肯定的“是”,其他的人要不完全没有了解,要不只是听说过一些。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准确的鉴别野生动物制品,还是比较困难的。从对野生动物狩猎证、野生动物驯养繁育许可证和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的了解来看,只有8%的人是了解的。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下面这张令人头秃的路线图,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多次提到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市面上看到的或者自己吃到的野生动物及制品到底是不是来自于合法来源的,也没有方便快捷的方式去了解验证。

陆生脊椎野生动物有多少种合法途径可以进入市场?
(注:这里我们没有把归农业部门管的水生兽类和两爬单独挑拣出来。)

05 “新冠肺炎”事件造成的态度与行为改变

关于野生动物的利用其实不是新话题,是在保护当中经常被讨论的,主要是讨论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影响,疫病其实是其中的一个问题。而这次新冠肺炎的事件,实际上又一次把这个话题带到公众面前,这个“教训”是否对于大家的态度和行为产生了影响呢?在了解到新冠病毒造成的疫病之后,对消费野生动物的行为有什么影响,有87.3%的人从不消费,或者从不消费也劝说别人不要消费。在有消费行为的11.8%的人群中,而有将近94.9%的人的消费行为受到了这次事件的影响发生了改变。
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不太理解:“了解到新冠病毒造成的疫病之后,对你去野外观察野生动物的行为有什么影响?”实际上我们设计这个问题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说人跟动物的关系,是不是因为疫情变远了,第二,看一下填表的群体有多少是自然爱好者,本来就有观察野生动物的爱好和习惯,是不是会影响到填问卷的行为和结果。
从2003年非典过去后的十几年间,来自民间的“公民科学家”实际上越来越多了。
从结果可以看到,占总数57.5%的填表者本身并不是有观察野生动物的爱好和习惯的群体,而其中将近1/3的人也许是因为这次事件转而关注野生动物,所以选择以后会观察。还是可以看到,占总数39.1%是本来就有自然观察行为、对自然感兴趣的人,而其中四成原本的自然观察行为受到了此次事件的影响决定以后不观察了。根据一些填表者的反馈,可能的原因是害怕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有风险等等。

06 对政策立法改变的意愿

对取缔野味集市和野味饭馆的意愿,有94.8%的人持强烈赞成或倾向赞成的态度,有1.3%的人选择中立,而3.9%的人选择不倾向赞成或者强烈不赞成。
请看看网友留言赞成的原因大多集中于——“养殖不香吗?非要去破坏野生环境?”;“野生动物携带大量病毒,野味集市接触的就是活的野生动物,有很大的传播病毒的风险。”
那么不倾向于赞成的原因呢?

有人留言认为,“合理的‘野味’是恰当的消费需求,合法、正规经营者应当在生态保护和人的安全两方面有保证,关键在于第一加强立法和监督、落到实处!第二做好科普让普通人能够分辨哪些是正规经营。”

有人担心“简单粗暴地立法取缔只会让交易转入地下并黑市化,不仅无法禁绝,更不利于溯源与监管。可考虑以技术手段切断利益源头。”

从上面的评论,也给对政策的思考提供很多借鉴意义。对于人工繁育成熟、检疫合格的野生动物,是不是还应该保留一个白名单,加以区分,从而保障一部分合理的食用需求和产业。

对全面禁止消费者吃野味(含重点保护动物和非重点保护动物)的意愿,有96.4%的人持赞成态度,1.5%的人选择中立,而有2%的人不倾向赞成或者强烈不赞成。
赞成的原因:“没有消费就不会有买卖。”“从消费端控制才能真的阻止买卖。”但也有人对执行的难度表示了担心,“对消费者的禁止很难全面落实,更希望多做科普宣传,转变消费者思想意识”。

反对者的理由也反映出一些普遍顾虑,例如对于能否食用人工养殖的动物,“部分人工繁育非常成熟的物种,如暹罗鳄,大鲵等不应被禁止”,“有些特种动物养殖能增加农民收入”。

养殖场的暹罗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一些人表示,野味需要一个明确的定义,如果把海鲜算作野味,或者“虫草”等用于保健或中药的食材作为野味,那会不愿意同意。还有人担心,如果全面禁止可能会促进野味的黑市市场价格高升,反而造成更多问题。对全面禁止买卖野生动物和制品(含重点保护动物和非重点保护动物)的意愿,有97.4%的人持强烈赞成或者倾向于赞成的态度,2.2%的人表示中立,而2.3%的人表示不倾向赞成或者强烈不赞成。

赞成的人大部分表示,现在很多野生动物制品都可以用人工材料来替代,没有必要去破坏生态,比如有一些毛皮所代表的“时尚”是一种文化心理,可以通过教育宣传来改变。还有一些“野生”的神奇功效并不是科学所验证的,不应该迷信。
在去年,香奈儿等时尚品牌已主动宣布停止使用珍异皮革。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赞成的人群中,有一部分的原因出于对人工繁育动物用于宠物饲养和交易的支持,来源不是野外,也不携带人畜共患病,希望保留这些宠物玩家的权益。有一些人认为有些野生动物具有药用价值,希望可以酌情保留。的确,对于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买卖是最受争议的问题之一。同样,要做精细的管理就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利益方共同探讨,对于哪些物种、哪些利用途径和哪些交易方式是合法,哪些是具有风险和负面影响应当取缔,有更细致的论证和谨慎的决策。

对禁止在动物园之外(娱乐场所、商场、酒店等)展示野生动物活体(含重点保护动物和非重点保护动物)的意愿,91.5%的人持强烈赞成或倾向赞成,3.5%的人选择中立,而5.1%的人不倾向赞成或者强烈不赞成。

赞成的人多认为“商场等场所的密闭嘈杂环境不适合野生动物生存(不管是否濒危),而且几乎没有专业人员指导”,对动物福利和公共卫生都有风险。而不赞成的人则认为,“如果展览是科普,保护教育为目的,又取得防疫证明,倾向于不禁止”,或者有些地方没有动物园的条件,想看到动物就需要一些其他的形式。
大型购物中心为了吸引客流量,也是蛮拼的。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问题上最大的争论在于,人们对于科普的需求和动物展示所带来的动物福利和亲密接触的卫生风险之间的权衡。每个人对于动物福利的关心和对科普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但是有一件事一定可以达成一致,那就是缺乏卫生检疫、来源不明的野生动物展示,基本被所有人所否定。而这类场所动物展示需要进行监管,既是对消费者也是对动物的负责。
此次调查我们先展示这些初步的结果,进一步的分析需要更细致的研究。从这些初步的结果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件事:首先,这次疫情掀起了非典之后又一轮全民探讨野生动物管理的热潮,有更多人了解到了野生动物的知识,也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关于野生动物的法律。其次,任何一个政策的制定都需要在执行成本和社会收益间寻求平衡,而整个往复、决策过程也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无论如何,希望这些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关注,最终能促进我国野生动物的管理进一步朝正面的方向发展。

-END-